“真”免疫耐受期 vs “偽”免疫耐受期

根據台大曾岱宗教授最新發表於《Hepatology》的研究指出,B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的濃度可能成為預測肝癌(肝細胞癌,HCC)發展的重要指標,特別是在具有免疫耐受期 (immune-tolerant) 的B型肝炎病毒(HBV)患者中。此研究顛覆了傳統認知,顯示較高的HBsAg濃度(≥10,000 IU/mL)反而與肝癌的延遲發展有明顯相關

較高的HBsAg濃度(≥10,000 IU/mL)未來肝癌發生機會較低

研究團隊來自台灣及日本,分析了共813名HBeAg陽性且具有免疫耐受性的患者,此處的定義為低的肝功能與高病毒量,透過長期追蹤發現,HBsAg濃度超過10,000 IU/mL的患者,其10年肝癌發病率僅有1.2%;相對地,HBsAg濃度低於此標準的患者,其肝癌發病率則明顯升高至13.9%。這意味著,高濃度HBsAg患者可能真正處於「免疫耐受」階段(genuine immune-tolerant),而低濃度患者則可能處於「免疫耐受模仿」階段(immune-tolerant mimicker),更易受到肝癌威脅。

研究亦顯示,HBsAg濃度可作為區分真實免疫耐受者及其免疫耐受模仿者的生物標記,這將有助於臨床上針對不同患者採取精準的監控及治療策略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為什麼會有這樣有趣的結果呢? 曾教授的演講有提到: 或許是與HBeAg扮演著”effect modifier”有關,什麼是 effect modifier? 根據 ChatGPT的解釋是:

「Effect modifier」(效應修飾)是流行病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,指的是一個變數會改變某暴露因素與某結果之間關聯的強度或方向。

簡單來說,當一個變數改變了某種關係的「效果」時,它就是 effect modifier。


舉個簡單例子:

研究者發現吸菸與肺癌之間有關聯,但這個關聯在不同年齡層可能強度不同:

  • 在年輕人中,吸菸與肺癌的關聯較弱。
  • 在老年人中,吸菸與肺癌的關聯更強。

這時候,年齡就是一個「effect modifier」,因為它改變了吸菸對肺癌的影響強度。

延伸到在HBeAg陽性與陰性的患者中,HBsAg濃度與肝癌關係有不同的影響,所以HBeAg可能是肝癌與HBsAg的effect modifier。期待曾教授團隊未來有更多更新的發現!

參考資料:

Tseng TC et al. Higher level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ssociated with delayed develop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immune-tolerant patients. Hepatology. 2025 Mar 20. doi:
10.1097/HEP.0000000000001313

發表迴響